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第九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优秀作品展示(一)

发布时间:2023-09-17浏览次数:16

编者按:根据全国悦读中医活动办公室《关于发布第九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工作指南的通知》要求,图书馆组织开展了悦读中医作品征集活动,评选出“悦读中医好感悟”、“悦读中医好声音”、“悦读中医好视频”和“悦读中医好绘画”等优秀作品。现将优秀作品分期进行展示。


脉学探骊,独出心裁

——读《濒湖脉学》有感

微信图片_20230925171506.jpg

参考图书《濒湖脉学》

2020级仲景二班 张正绍

脉学脱始于《黄帝内经》,《难经》独取寸口,张仲景平脉辨证,王叔和撰写《脉经》。然《脉经》卷帙浩大,文深理奥,习诵困难,很快便出现假冒王叔和之名伪撰的《脉诀》。《脉诀》一经出版,便因其简约性、实用性广为流传,虽然谬误甚多,但仍旧传习不衰。

因而《濒湖脉学》序云:“宋有俗子,杜撰《脉诀》,鄙陋纰缪,医学习诵,以为权舆,逮臻颁白,脉理竟昧。”《四言举要》为李言闻订补崔紫虚《脉诀》所成,在《濒湖脉学》中载有:“宋南康紫虚隐居崔嘉彦希范著,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。”可知崔紫虚《脉诀》、李言闻《四言举要》的精华都荟粹到了《濒湖脉学》之中,《四言举要》虽未流于世,然有了《濒湖脉学》,骊珠已得,不必兴未窥全豹之叹。

一、著佳作,字字珠玑

(一)系统继承,旁征博引

《濒湖脉学》除引用多种古籍外,又引用了诸多古人的论述,如崔紫虚、黎民寿、杨玄操、张洁古、朱丹溪、张景岳、滑伯仁等。其所著之书既有来自脉学专著的系统阐发,又博采众医家散在的精彩论述,探赜索隐,阐发无遗,可谓是承古人之学,集脉学之大成者。

(二)不忘发展,有所创新

李时珍继承中有所发展,在《脉经》24脉的基础上增加了长、短、革三脉。长短脉是长度的变动,增加是合理的。关于革脉,《脉经》定为:“革脉有似沉伏,实大长而微弦”。《脉经》虽以革为名,而所列之象却是牢脉。《金匮要略》云:“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虚寒相搏,此名为革。”李时珍云:“革脉形如按鼓皮,芤弦相合脉寒虚。”此举既是订正了《脉经》传本之讹,又发展了典型脉象,使之进一步充实完善。

(三)博而不杂,广而有要

李时珍深明治学之法,其学有系统,有师法,有传承,有要领。其系统为自《内》、《难》、越人、仲景、叔和,以迄唐宋金元之脉学正宗正法,不杂以“太素”家言,方士之说;其师法则师自王叔和以来所确定的诊察大法,不杂以异论旁说;其传承自有家学,故能不支不蔓;其要领为脉之体状、主病两端,无炫世之说,不经之谈,故其书能博而不杂,广而有要,成一代名著,为后学者津梁。

(四)信而好古,述而不作

凡援引前人皆标明出处,或著明何书,或举出名讳;自有所论,以按语出之。李时珍通过披沙炼金,去粗存精,以阐发古人之微言大义,与炫耀名声、自矜已德之狂妄者,不啻云泥。

二、论脉理,原委精详

李时珍深得气口成寸之理,叙述到:“脉不自行,随气而至,气动脉应,阴阳之义,气如橐龠,血如波澜,血脉气息,上下循环。”并强调指出:“两手六脉,皆肺之经脉也,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,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。”进而阐明了脉与气的关系,寸口脉候的是五脏六腑气机,而不是脏腑器质实体。又如脉象分类,李时珍将27脉归纳为阴脉、阳脉、阴中之阳脉、阳中之阴脉四类。其中滑、芤、弦为阳中之阴,牢为阴中之阳。另外,首列浮、沉、迟、数四脉为纲领,结合有力无力的性质以为辨证之“鹄的”,与八纲辨证遥相呼应,丝丝入扣。

三、体状诗,生动形象

熟能生巧,切脉诊病,切而知之方为巧。然巧之来,必赖于熟,而熟之得,必勤于学。必先胸中了了,而后方才指下易明。脉象变化极精极微,辨识和掌握确不是一件易事。李时珍从脉理分析,旁及诸家学说,并结合自己的体会,深入浅出地对脉状进行描述,编为“体状诗”,以便学者临证体认。

如浮脉,体状诗云:“浮脉惟从肉上行,如循榆荚似毛轻。”相类诗又云:“浮如木在水中浮”,“浮脉轻平似捻葱”。指出浮脉的体状是:脉位浅在肉上,如下落榆荚、风吹羽毛之状,又如同木浮水面、手捻葱叶之形,浮而不实,圆软无力。又如滑脉,体状相类诗云:“滑脉如珠替替然,往来流利却还前。”滑为阴气有余,故脉来流利如珠;有形之邪阻滞,气实血涌,脉必流利圆滑。

四、相类诗,明确具体

脉象纷繁复杂,极精极微。对相类脉,李时珍从脉搏的部位、次数、特点、强弱、节律以及机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细致比较,继“体状诗”后,列“相类诗”,详述相类脉中的鉴别要点。《濒湖脉学》持论明确,方法具体,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重要参考书籍。

如浮、芤、洪、虚、濡、散诸脉,虽都属于浮脉类,但由于成脉病机不同,因此脉象必有所别。浮脉相类诗云:“浮如木在水中浮,浮大中空乃是芤,拍拍而浮是洪脉,来时虽盛去悠悠。浮脉轻平似捻葱,虚来迟大豁然空。浮而柔细方为濡,散似杨花无定踪。”部位上都是表浅,轻触即得,然而气势上却不尽相同,具体表现为:芤脉是中空,洪脉是来盛去衰,虚脉是浮大无力,濡脉是浮细无力,散脉是浮散无根。又如促、结、代三脉都有歇止的现象,相类诗云:“数而时止名为促,缓止须将结脉呼,止不能回方是代。”

五、主病诗,条分缕析

病虽不可见,依脉却可循。自从秦越人言脉开始,脉与病证的关系一步步被古医家发掘,并积累了大量平脉辨证的经验。然体系庞大、杂流众多,一时间竟不知谁是谁非,何为关键要点。李时珍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提纲挈领、执简驭繁,作“主病诗”以高度概括脉象主病的一般规律。

(一)主病为纲,纲举目张

如沉脉主病诗曰:“沉潜水蓄阴经病”。沉脉的主病为水饮停蓄,多系阴经疾病。紧接着:“寸沉痰郁水停胸,关主中寒痛不通,尺部浊遗并泄痢,肾虚腰及下元痌。”以寸关尺分布,对应人体上中下三焦,辨明病位所在。最后为兼夹脉主病,曰:“沉脉主里,有力里实,无力里虚,沉则为气,又主水蓄,沉迟痼冷,沉数内热,沉滑痰食,沉涩气郁,沉弱寒热,沉缓寒湿,沉紧冷痛,沉牢冷积。”寥寥数语,将沉脉系主病概括无遗,博而不杂,广而有要。

(二)熟中生巧,切脉知病

又如弦脉,弦为肝胆主脉,主痰、疟及痛证。寸部为肝阳上亢之头痛或痰饮聚于胸中;关部为木乘中土等肝胃之疾。“大小单双有重轻”,其部位之左右,弦脉之单双,弦势之轻重,主病各异。如左关弦,常见于肝病,弦象轻重视病情之进退变化。又如右关弦,常见于胃痛;右关弦细无力,多为脾胃虚弱,脘腹胀满之患,此即所谓“右关胃寒心腹痛”之义。再如其脉独弦见于痰饮,即仲景所谓“脉双弦者寒也,脉偏弦者饮也”之论。

(三)脉变在先,方随脉出

脉象反映了气血的运行,而气血运行的变化又源自于正邪相争和邪正比重变化。往往在气血运行失常,疾病征象未显之际,已有脉象变化在先。同一疾病,因其所处阶段不同,而病机证治各殊,诚有脉随证变,方随脉出之势。

复以肝病为例:肝病脉多弦,其初多为实证,非亢即郁或湿热相并,脉多弦大、弦滑、弦数,治宜疏肝解郁,清热利湿。随着湿热的清除,过亢的平复,郁积的发散,脉象渐小、渐软、渐缓,治当以养肝健脾,攻补兼施。若病情缠绵,或肝阴耗损,或脾胃困顿,则又常有弦细、虚数或沉微之变,此时则不宜攻伐,尤当以扶正补虚为主,俾使正气来复,再作定夺。若能前后互参,融会贯通,不仅有利于平脉辨证,甚且可提前截断病程,亦即“先安其未受邪之地”。

(四)欲会其全,四诊合参

切脉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,经常被病者用来衡量医术的优劣;更有甚者,一些医家脉诊故弄玄虚,将脉学神秘化。针对这种情况,李时珍毫不留情面地批评道:“世之医病两家,咸以脉为首务,不知脉乃四诊为末,谓之巧尔。上士欲会其全,非备四诊不可。”

李时珍虽然对脉学有深入的研究,且博通古今,尚不敢舍弃四诊而单言脉,足可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。尤其是在论述完诸脉主病之后,又再三叮嘱:“学者当诊脉、问证、听声、观色,斯备四诊而无失矣。”

六、编脉诀,影响深远

李时珍字斟句酌,锤炼音韵,将其父的“四言诗”改为“七言诀”,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,通俗易懂,音韵协调,易诵易记。《濒湖脉学》真正使业医者有径可循,得舟能适,又概括义理,可称尽善,实为诸家之翘楚。《四库全书提要》评价:可谓既能博考,又能精研者矣。自是以来,《脉诀》遂废。

歌诀深入浅出,俗不伤雅,也为以后以歌诀为主体的医学著作奠定了基础。包括家喻户晓的《汤头歌诀》,《医宗金鉴》中的“心法要诀”等。



(文/ 张正邵     编辑:马亚玲 王丹   审核:何明举  雷天锋 崔海英)



上一篇: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第九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优秀作品展示(二)

下一篇:图书馆领导班子检查指导新学期图书馆安全稳定等工作